close

中華商場影片及照片&歷史資料

  %E4%B8%AD%E8%8F%AF%E5%95%86%E5%A0%B401.jpg 800px-%E4%B8%AD%E8%8F%AF%E5%95%86%E5%A0%B402.jpg%E5%9C%96%E7%89%8722.jpg

  800px-%E4%B8%AD%E8%8F%AF%E5%95%86%E5%A0%B405.jpg ap_F23_20090322052929496.jpg3-28-126-1L.jpg

一九六五年,台北第一家安裝有電扶梯的大型百貨公司 —「第一百貨公司」於台北中華路開幕。

138683_normal_7c4ac.jpg f_588930_1.jpg1130892092.jpg 1130892093.jpg   ap_F23_20090322052930400.jpg chunghua8.jpggetImage2.jpgap_F23_20090322052929486.jpg

chunghua7.jpg  dianxinshijie1.jpg dianxinshijie2.jpg  f_777389_2.jpg westdoor2.jpggetImage.jpg

  untitled2.bmp untitled3.bmp untitled4.bmp untitled5.bmp untitled6.bmp untitled7.bmp untitled8.bmp untitled9.bmp untitled10.bmp untitled11.bmp untitled12.bmp untitled13.bmp untitled14.bmp untitled15.bmp untitled16.bmp untitled17.bmp untitled18.bmp untitled19.bmp untitled20.bmp untitled21.bmp untitled22.bmp untitled.bmp  %E4%B8%AD%E8%8F%AF%E5%95%86%E5%A0%B4.jpggetImage3.jpg

-----------------------------------------------------------------------------------------------------------------------------

現今的中華路,西門町 

seimuting01.jpg W020080724578803013473.jpg xinsrc_50211051314299061346915.jpg 200701tw-086.jpg 1658245026_c0fb6e1058.jpg

f_1769638_1.jpg

f_1769639_1.jpg

照片中的高樓「第一百貨公司」是臺北最早的新式百貨,歷經易主,現在為環保署租用

-----------------------------------------------------------------------------------------------------------------------

中華商場是台灣台北市一座已拆除的大型商場,原址位於中華路一段中央,北起忠孝西路口,南至愛國西路口,由八座三層樓連棟式的樓座所組成,於1961年落成啟用。

 中華商場曾為大台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公有綜合商場,緊鄰西門町,興盛一時,後來為了因應市區重新規劃與捷運的施工進程等需求而於1992年被拆除,原址則配合中華路改造計劃而成為林蔭大道的一部分。

 

所在地歷史概述

 中華商場的位置與清治時期所興建台北府城的西城牆位置大致重疊,城牆的高度則約略為商場二樓的高度。到了日治時期,西城牆連同西門於1900年代初被全面拆除,城牆原址隨後配合已填平的西護城河稍作拓寬,改築成為西三線路(即現今的中華路一段)。由於西三線路在興築之前已有鐵路(即縱貫線)沿路行經,所以總體路幅比當時的其他三條三線路來得寬廣。

 商場的起建與落成

 中華商場落成典禮1949年國共內戰時,大批軍民隨國民政府大規模撤退來到台灣,許多來自中國大陸各地的居民因為一時無法在台北市內找到適當的棲身之處,台北市政府為求有效安置,便委託台北市警民協會,沿著行經中華路的鐵路東側,利用原有三線路中緊鄰鐵路側車道的空間,搭建三列臨時性質的簡易竹造棚屋,低價出租供居民暫住並擺攤維持生計。之後隨著湧入該處寄居的人越來越多,在毫無限制的持續擴建下形成大型違章建築群,不但生活環境惡劣,也衍生出不少衛生與治安問題,被批評為「都市之瘤」。

 1960年,市政府為了整頓市容,決定於該處原地改建新式商場,同年71日起開始進行違建的拆除與商場的興建工作。當時迫於經費不足的限制,因此以居民分期負擔20年租金的方式籌措改建經費。負責規劃興建施工的是陸根記營造,工程進展相當快速;經過八個多月的施工,1961422,單一建築體呈長條狀,以連棟方式形成一長串排列的八座三層樓水泥建築正式落成,命名為「中華商場」,由當時台灣省主席黃杰命名並題字。

 八座三層商場建築由北(忠孝西路口)而南(愛國西路口),以「八德」為名,分別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棟,總長1,171公尺,興建經費總計為新台幣47,335,845元。

 中華商場是陸根記蓋的 (未經招標),陸根記在長江沿岸蓋了很多軍事要塞 (江陰要塞) ,是蔣介石用來對抗長江以北共產黨的軍事建築。民國三十八年,蔣介石失敗撤退台灣欠下的工程款就利用中華路的難民出錢蓋中華商場,所節費用補貼陸根記。當年中華商場建築每坪費用高達一萬餘元必須在一年內付完整個建築費用佔全省總預算 (民國五十年) 7%。而當年一般建築費用每坪才兩千多元可見當年的外省難民所付的建築費用是天價。而且被市政府已另一個合約說建築費抵二十年租金。可見當年的政府真是個買空賣空官商勾結的高手。試想你現在買預售屋最多是30%的房價準備也有土地建物的產權。而當年中華商場可憐的難民被蔣介石欺騙來到台灣住在鐵路邊的違張建築靠近小南門的地方因為失火無處棲身而市政府又不准難民重蓋,偉大的毛主席在對岸廣播:「你們跟著蔣介石去台灣火燒的房子也不讓你們蓋,回來吧」。再加上陸根記追討大陸的欠款才刺激蔣介石半夜到中華路視察指示市政府准予就地重建。啊!偉大的蔣介石,讓難民花錢自己蓋房子還變成房客。天下有這種道理嗎?

 商場的黃金時代

 中華商場落成後,總共可容納1,644個租戶,平均每戶只分得約2大的空間。八座商場建築中,每一座商場內的租戶所經營的行業各有其特色:販售家用電器、音響與電子零組件的商家多位於忠、孝兩棟,1980年代隨著個人電腦產業興起,販售相關軟體、硬體與週邊設備的商家也開始出現;玉器、琺瑯及台灣民俗藝品曾經是1970年代中南部及日本遊客採購的重點,此類商家與販售古董、古玩及字畫的商家皆分佈在仁、愛兩棟;郵票、古幣蒐集與交換專門店及相命、堪輿舖子則零星穿插其間;信、義、和三棟有許多中國各地的小吃,著名的有「徐州啥鍋」、「真北平飯館」、「點心世界」等;成衣、制服、牛仔褲、軍用衣料、老人茶館、旗幟徽章等相關商家則分別位於和、平兩棟。早期中華商場內商家與顧客漫天叫價、討價還價(甚至殺價)的交易風格盛極一時,懂得行情的顧客較有機會買到價格實惠的物品。當年在中華商場好吃的飯館有致美樓、清真館、老陸餡餅、老夏水餃、炸麻花、山西小吃店、還有後來的徐州啥鍋、上大人酒釀湯圓、水煎包、還有晚上九點以後在六棟長沙街口賣宵夜的的阿姨的炸豬排及各式小菜。回想當年的清真館的牛肉蒸餃、羊雜湯、芝麻醬餅夾醬牛肉令人回味無窮。對了,還有蘭記小吃,賣的是江浙口味炒年糕、炒豆苗、餛飩湯、上大人的粽子。以上是第六棟的小吃。第七棟有孫伯伯的小龍包、牛肉會火燒、山東餃子館的山東燒雞、牛肉麵店、還有好幾家各式炒菜館。第八棟的河南煎油餅、綠豆丸子湯、等等。以上是令人回味的各式小吃。而當年的第六棟商家以禮品業為主。有李大吉、華祥、莊太吉、等。營業內容都是以婚喪喜慶開幕製旗為主。另有裱畫畫廊治遠等。作軍品配件的官星、作廣告業的達人、最早的書報派送業雨辰書報社。中華商場最有特色的就是茶館,一張張的藤椅加上一張張的茶几,再加上一台電視,每天都有不少的老兵來此花個兩塊錢到五塊錢泡上一杯茶,擺上龍門陣,耗上一天。記得第六棟的茶館還有鑼鼓陣,不少老兵在那兒高唱平劇。第七棟還記得有一家專門製作古董盒的老店、還有兩位老中醫王承先、章寶森。機器印刷的樂天及手繪人像的店家及音樂人都知道的音樂書房。第八棟就是李國修的家,其父專做戲鞋。還有齒模製造。專做竹製蒸籠業。

 1960年代與1970年代,是中華商場的全盛時期。由於西邊即為日治時代以來的休閒娛樂街區—眾多電影院匯集的西門町,因此吸引了不少人潮;而在商場落成後數年間,附近也有一些初具規模的百貨公司接連開幕(台灣首間大型百貨公司—「第一百貨」即位於中華路上),加上城中市場、衡陽路與博愛路等傳統商圈,配合周圍方便的交通(多條公車路線行經),共同形成當時大台北最繁華的中心商業區。

 除此之外,西門圓環及其以北商場建築棟與棟間的重要路口,後來亦設置行人天橋,不但藉此得以安全跨越鐵路平交道,連絡中華路東、西兩側,還可以直通商場二樓。由於商場位置離台北車站並不算遠;且在鐵路尚未地下化的時代,北上的列車進入台北車站之前,必定會經過商場西側的鐵道,因此中華商場經常成為中南部遊客旅途中的重要印象。而商場的屋頂,也曾經成為各家企業競相設置大型霓虹燈廣告的場所,入夜之後,五光十色的霓虹燈更襯托出街景的亮麗。

 從沒落到化為瓦礫

 到了1980年代,隨著台北市的商業重心逐漸東移,加上原有消費型態的快速改變,年久失修,已經顯得陳舊的中華商場吸引力與日俱減,影響力也大不如前;而整個西區商圈幾乎也都逐漸面臨老舊所帶來的瓶頸。沿商場西側而行的鐵路,雖然已經於1989年地下化,但商場西側長久累積下來的髒亂,卻已經難以改善;且對都市景觀造成負面影響。

 此外,台北捷運的興建計畫中,南港線與板橋線行經中華路,並設置西門站,須取得工程所需用地。因此隨著中華路改造計畫的提出,市政府決定拆除商場,並提出後續方案:包括未來優先進駐興建的西門地下街及費用補償等。但由於此時商場內租戶以年紀較大者居多,有些租戶經濟能力較薄弱,以及情感上因素使然,因而引發普遍反彈,拆除前夕甚至頻傳激烈抗爭。19921020日,市政府正式下令拆除商場;六個月後,八座商場建築全部被拆除殆盡。

 原本在商場內作生意的商家,有一些搬遷到附近或較遠的地方繼續營業(例如販售音響的商家移到中華路東側和武昌街販售電腦週邊產品的商家大部分移到光華商場,也有一些移到西寧(南路)電子廣場;小吃店移至商場拆除當時尚未整建的原 理教公所遺址…等),但更多的商家卻從此消失無蹤;當時安置計畫未盡完善的結果,也導致許多租戶倉皇搬離而不知所措。至於商場原址,大部分於商場拆除後隨即作為捷運工程用地。直到地下部分工程告一段落並展開地面恢復工作後,即配合改造中華路為林蔭大道的計畫,原地面改築為車道與安全島(2003年完工);捷運西門站與西門地下街則設置於商場愛、信、義棟原址地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ohung8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