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機場大翻修! 民航局:將推動羽田、虹橋、金浦對飛 記者林睿康/台北報導 由於兩岸開放直航,松山機場運量大增,為定位成「商務機場」,民航局正進行松山機場改建工程,除了將在民國100年6月完成第1、2航廈的整建和空橋汰換工程外,更將與日本羽田、上海虹橋和首爾金浦進行協商,以達到「首都對飛」的目標。 民航局長李龍文表示,松山機場將分為國際和國內航線,在國際航線方面,除了兩岸航線外,預計再增加東北亞航線,目前已與日方達成松山機場與羽田機場共8航班對飛,更將進一步與上海虹橋機場和首爾金浦機場洽談對飛,以達到「首都對飛」的目標。 李龍文說,為了配合松山機場的轉型規劃,達到現代國際機場應有水準,民航局正進行整建松山機場老舊建築物並增加服務設施,以活絡機場營運。 李龍文表示,未來第1航廈改為國際航線使用,第2航廈主要服務國內航線,預計在民國100年6月完成航廈全部整建,經費預計6億8290萬元。 另外,松山機場也將進行空橋汰換工程,在第一航廈設置3座服務E類航機和3座服務D類航機的空橋,並在第二航廈設置2座空橋,而這項計畫也預定在民國100年6月完工,經費預計1億2500萬元。 ------------------------------------------------------------------------------------------------------------------------------------------- 松山軍用機場係於日據時代闢建,位於台北市區東北隅,背山依水、農田環繞,僅以土石便道遙繫淡水河濱之台北府城;台灣光復後由空軍接管兼供民航使用,在大陸撤守前,中國航空公司以
民國三十八年大陸撤守,民航局亦隨同政府遷台,鑒於民航事業必須即速恢復,以配合政治經濟發展需要,經呈奉行政院核准,指定台北松山機場為國際、國內共用機場,並著手進行民航建設,隨即在松山機場籌備成立航空站,至三十九年四月十六日籌備就緒,正式成立「交通部民用航空局台北航空站」,為民航局在台設立之第一個航站。本站成立初時僅有台灣省政府移交之狹小候機室乙座及與空軍共同使用日據時期所建長僅一○○○公尺之跑道一條;在營運情況方面,當時中國航空公司已停飛台灣航線,僅有民航空運隊以C-46及C-47型機經營台北│香港班機航線,每日到離站航機僅數架次,旅客亦僅數十人;隨後於四十年三月全由國人集資籌設成立之復興航空公司,以PBY水陸兩用型機開始經營台北│花蓮、台北│花蓮│高雄航線(該公司因故於四十七年十月結束國內客運業務)。而各外國航空公司以台灣航線極有前途,數年間亦先後要求來台開闢國際航線,其中包括美國西北航空公司、泛美航空公司、香港航空公司(後改組為國泰航空公司)等,當時各外籍航空公司之航點可到達西雅圖、東京、釜山、馬尼拉、曼谷、香港等地;民航空運隊經不斷擴充機隊與航線,除經營前述國際航線外,另亦經營台北│台中、台南、馬公等國內航線,並於民國四十四年二月改組成立民航空運公司。為配合空運之緩慢成長,這期間本站場站建設亦逐步改善,除延長跑道為一、六○○公尺外,並增建滑行道一條,擴充候機室、增闢停車場等,至民國四十四年底平均每日到離站航機約十餘架次、旅客約一百餘人次。
自四十五年開始本站進入發展階段,當時美國已協助我國經濟發展,部份美援已運用至民航建設。民航局因鑒於舊跑道雖一再改善仍不夠巨型客機安全起降之要求,乃決定另建新跑道及滑行道等,自四十四年起規劃施工至四十六年元月完成跑道一條長二、三○○公尺,寬六○公尺,及滑行道三條,以後又逐次改善,至四十九年跑道延長為二、六○五公尺,滑行道增為五條,足夠巨型噴射客機安全起降、滑行,停機坪亦擴充為一六○、○○○平方公尺,停機位置共有十八處。
舊有候機室,因空運量日益增加不已不敷用,需予擴充;但由於軍民區同處機場西南一隅,無法發展,經民航局與空軍取得協議,將軍區向東遷移,以空出場地二三○、○○○平方公尺,撥供民航局擴建之用。五十年四月空軍基地遷建完成,民航局乃規劃新建航站大廈及交通道、停車場等於五十二年底完工,並於五十三年二月十九日正式啟用。
自五十年代起我國經濟開始起飛,空運亦快速發展,原頗寬敝之航站大廈漸感不敷使用,遂自五十八年起大幅擴建;自原大廈向西延伸增建檢查室、登機室及國內候機室等,並另建貨運站,同時改善客貨運機具設備,歷時兩年餘至六十年十月廿日完成,正式開始啟用;其他交通道、停車場、噴水池等附屬工程亦相繼完成,美觀壯麗、設備完善,在東南亞堪稱首屈一指。
空運發展方面,至民國六十年止,新增國外航空公司計有日本、馬星、印尼等航空公司,航線遍及日、韓、東南亞等自由地區及美國。國人經營之航空公司新增有中華、遠東、永興、永安、大華五家,航線遍及國內各主要城鎮及離島。以六十年度為例,國際及國內航線到離航機平均每日一二七架次,旅客五、○四三人,貨運一四八噸。
自六十一年起因場站設備已全部擴充改善,組織擴大員額亦大幅增加,服務功能日益增強。當時重要場站設備計有:東西向混凝土跑道一條,長二、六○五公尺,寬六○公尺。滑行道五條,全長五、七○○公尺,寬二二‧五公尺。停機坪面積一七四、○○○平方公尺,停機位置廿二處。機庫兩座面積七、五○○餘平方公尺。停車場五處,總面積二四、○○○平方公尺,可停放大小型車七○○輛。航站大廈總面積四六、○○○平方公尺,其中國際線使用面積為四三、○○○平方公尺,國內線使用約為二、四○○平方公尺。另建有保稅倉庫一座,面積一、二○○餘平方公尺。貨運倉庫總面積一三、五○○餘平方公尺。噴水池一座,儲水量一、○○○噸,供美化景觀與緊急供水之用。防空避難室兩座,可容納三千人,行李輸送系統八套,計輪盤式兩套、輸送帶式六套。電動扶梯五台、昇降電梯四台。空穚六座,連接機門與大廈,旅客大都經由空橋上下飛機。出境證照查驗台十四座。入境證照查驗台廿座。播音及閉路電視系統各乙座,擴音器及電視遍置大廈各處。電話總機乙台,中繼線四十對,分機六○○門。空調系統一套,共計一、二○○冷凍噸。另加裝箱型冷氣機七台。電力系統裝有高壓配電設備一座,與三○○千瓦緊急備用發電機一台。消防救護方面,備有各式消防車八輛與救護車乙輛。
空運方面,快速發展至六十七年底駐站經營國際航線之航空公司計有中華、西北、新加坡、菲律賓、大韓、大陸、國泰、馬來西亞、泰國、日亞、飛虎、地中海、盧森堡、諾魯十四家航空公司,航線遍及香港、日本、韓國、美國、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孟買、中東、諾魯、關島、盧森堡等國家地區,經營國內定期航線之航空公司計有中華、遠東、台灣、永興四家,航線遍及高雄、花蓮、台中、嘉義、馬公、台東、台南等地,並延伸至蘭嶼、綠島、七美、望安等離島。
加強服務措施方面,為便利旅客辦理入出境手續,配置松山機場之查驗單位有財政部台北關、內政部警政署證照查驗站、行政院衛生署台北港埠檢疫所、經濟部商品檢驗局、警總協調中心、入出境服務站等;為便利旅客大眾,由機場有關單位聯合設置服務台於航站出境大廳及管制區候機長廊、配合班機派有專人服務。並洽請國立歷史博物館在過境室及候機長廊設立文化服務專櫃與櫥窗,展示中華古今文物字畫與販賣複製品及報刊等。此外派駐本站服務旅客之單位尚有郵局、電信局、銀行、保險公司、觀光局旅服中心、華僑服務站、菸酒公賣局、圓山飯店、特產店與免稅商店等。
本站發展至民國六十七年底之客貨運量,國際及國內線合計平均每日到離站航機一八八架次,旅客一七、○七八人次,貨運量三八五噸。在此期間,本站遭遇困難亦多由於起降架次增加、巨型廣體客機加入營運,跑道逐漸老化不勝負荷,時有破損且日趨嚴重,為維護飛安及維持正常營運,均利用夜間施工修補,工作人員精神及體力均遭受極大壓力,倍極艱苦。其次巨型廣體機加入營運造成尖峰時間旅客大量湧入,通關時間延長,時受旅客責難,本站除儘量利用空間改善外,並協調聯檢及海關單位改善作業流程以縮短通關時間,惟因旅客持續成長,以上問題直至國際線遷移中正機場作業始紓解。
民國六十八年二月廿六日中正國際航空站開放,國際航線遷移中正站作業,本站遂專一對國內空運服務,首先修改國際線出境大廳作為國內線之用,僅費時一個月修改完成,於三月廿九日遷移啟用,新國內線候機大廳寬敝明亮,設備完善,頗獲旅客好評。其餘原國內線候機室、入境區、二樓登機室、過境長廊、及西邊三樓辦公室、餐廳等均租供外貿協會使用,候機大廳二樓一部份借供觀光局旅遊服務中心使用。
此期間場站設備改善方面,第一為整修跑道:自國際線遷移後,夜間無機航機起降,有較充裕時間整修跑道,全面加舖瀝青混凝土強固道面,自六十九年施工至七十一年三月完工,使用情形甚為良好。第二為建築旅客登機長廊:自國際線遷移後,空穚亦同時拆遷中正站使用,旅客上下飛機時,常受日晒雨淋之苦,遂研究於面對停機坪方向建一長廊,並設有六個翼廊,供航機停靠,便利旅客上下,於七十年四廿八日完工啟用,航空公司及旅均交相稱便。第三為改建火警警報系統:航站大廈原有火警警報系統,因站屋內部間隔大幅整修變動而失效,經予重新規劃改建,於七十三年十月完工啟用。此外,尚有機場界圍及滑行道整修等工程
空運方面,因國內航線先後受高速公路及鐵路電氣化次第完成,遠航航機失事及經濟不景氣等一連串影響,自六十八年度起開始減退,至七十一年度到達谷底,自七十二年起經濟復甦,漸告回升,以七十五年度為例,到離站航機平均每日六十二架次,旅客五、六四二人次,貨運量二一噸。至於航線方面,因受高速公路及北迴鐵路影響,台北│台中、台北│嘉義,均相繼續停航。台北│花蓮航線則班次、旅客銳減。
自民國七十年代政府開放出國觀光旅遊及大陸探親,並積極推動對外經貿的國際化、自由化,促使經濟不斷發展,國民收入提昇,旅遊風氣大開,商務活動熱絡,國內空運市場又日益蓬勃。政府於七十六年開放新航空公司申請,新興航空公司相繼加入營運,新機陸續進入市場,航線網路一條一條增加,班次密度提昇,運量逐年提高,民眾對利用航空運輸工具的愛好大為增加,機位需求日增,相對的航站設施承受旅客需求日益加重。本站除原有華航、遠東兩家航空公司,於五年內增加復興、永興、台灣、馬公、中亞、大華、長榮等七家航空公司參與營運,起降航機機型增加了SD-360、HS-748、ATR-72、BAE-146、ATR-42、DHC-8、SAAB-340、BN-2A、MD-82等共二八架。客貨運量於民國八十年到離站航機平均每日一八八架次、旅客一一、四八四人次,貨運量三八噸。
為因應航機及運量增加,並改善日顯擁擠之作業空間,本站於民國七十八間以開放級配全面整修方式,將AC面材質逐漸老化,面層部份有剝損龜裂之機場跑道翻修,民國七十九年確立航站大廈整體規劃工程,將航站大廈一、二、三樓層重新配置整建,增設空橋六座,八十年間開始施工,一樓設置四座島型劃櫃櫃台及行李輸送帶、擴大航空公司辦公室,二樓設置候機大廳、檢查室、內候機室,上述整建後之候機大廳面積約五千三百五十四平方公尺、內候機室約七千二百四十平方公尺,各航空公司營運櫃台約二千五百五十四平方公尺。配合建築工程施作,有關空調風管系統更新,水電燈具、線路、開關箱、衛生設備全面換新,增設航機動態顯示板於一、二樓候機大廳及到站出口區,設置殘障者專用電梯、火警消防感應系統,重新配設播音設備等工程亦陸續於八十一年底完工。確使旅客獲得寬暢舒適方便美觀之空間,並免除部份旅客上下飛機日晒雨淋之苦。
自民國八十五年起,由於陸面交通日漸壅塞,新進航空公司皆已籌設完成,新機陸續引進,機型由小換大,軍用機場起降額度年有增加,航線網路亦已構建完成,運量大增,班次密集而登機檢查線亦經准簡化免驗旅客身份證,機場作業動線流暢,搭機方便,環境舒適美觀,致本站運量屢創新紀錄。自民國八十年起至八十五年止,本站旅客人次年成長率分別為百分之廿二‧一、四一‧四、廿五‧五、廿九‧二、廿二‧八、廿二‧八。八十五平均每日運量為離到站航機架次五百三十架次、進出旅客四萬一千六百人次、貨物九六噸,航站設施再度面臨不足困境。
基於運量成長趨勢,本期間本站亦不斷作各種設施改善工程,及增強服務措施以為因應,例如分二期擴建北側停機坪,增加航機停放機位,增設直昇機專用起降坪,增設空橋二座,賡續辦理航站大廈整體規劃後續增建及改善工程,航站大廈設置自動噴水消防安全系統、增設旅客自動諮詢服務系統、整修機坪道面、整修並延伸機坪側旅客走廊、新建第三座飛機棚廠、停車場採用自動收費系統、規劃立體停車場、加強場站衛生清潔管理、增加供電能量及用電安全檢查,組織並加強訓練員工緊急應變能力等。
八十六年年旅客人次達一千五百三十九萬人次為旅客人次最高一年近兩年來因第二高速公路部份路段逐步完成,路上交通略有改善,加以八十七年國內空運兩次空難使得旅客人次有百分之十的減少,八十八年平均每日起降班次四百九十班次,進出旅客三萬八千人次。旅客人次雖有微幅減少,但航站大廈空間仍嫌不足,本站除在航廈西側新增往台中、嘉義、屏東、馬祖航線之報到櫃台、內候機室外,並對東西內候機室、安檢線、到站出口區整修、標誌汰新、增加商業活動以提供旅客更舒適、便捷的服務環境。
過去五十年來本站共服務一億六千六百餘萬旅客,二百四十三萬架次。在民航局的督促指導、空軍的協助支持、航空公司及駐站各單位的配合與歷任(十二位)主任的領導下有非常燦煌的成績,全體同仁將秉承以往優良傳統繼續為提昇服務水準,增加營運收入努力。
---------------------------------------------------------------------------------------------------------------------------------------------
歷史照片
民國39年台北站外觀(一)
民國39年台北站外觀(二)
民國43年航廈擴建外觀
民國43年航廈擴建內景
民國46年興築新跑道(使用至今)
民國53年航廈擴建外觀(一)
民國53年航廈擴建國際線報到大廳(一)
民國53年航廈擴建國際線報到大廳(二)
民國53年航廈擴建 國際線停機坪
民國53年航廈擴建 國際線停機坪看台
民國53年航廈擴建 國內線
翠華號英姿
民國60年航廈擴建外觀
民國60年航廈擴建報到大廳
60年代航廈擴建報到櫃台
民國60年航廈擴建2樓外候機室
民國60年航廈擴建國際線入境行李檢查
民國60年航廈擴建行李輸送轉盤
民國60年航廈擴建到站出口
民國60年航廈擴建國際線停機坪(一)
民國60年航廈擴建國際線停機坪(二)
民國60年航廈擴建國內線候機大廳
民國68年國際線遷到中正機場以後遠東航空公司報到櫃台
民國68年國際線遷到中正機場以後中華航空公司報到櫃台
民國68年國際線遷到中正機場以後報到大廳候機室
民國68年國際線遷到中正機場以後旅客走廊
民國68年國際線遷到中正機場以後停機坪
民國68年國際線遷到中正機場以後到站出口
留言列表